“互换特产”,即陌生网友口头约定,互寄家乡特产。近期,“互换特产”在各社交平台流行起来,成为陌生人之间的一种线上社交的新模式、新风潮。不少网友晒出了成功案例,表示既品尝了各地美食,也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的真诚,但也有网友曝出自己的受骗经历。有律师表示,交换中某一方行为人对多人实施了同样的欺骗行为,且达到了“金额较大”的程度,可能涉嫌诈骗罪。
● 有人想互换集齐全国特产 ●
周小青家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今年8月初,她在某短视频平台评论区看到一位四川网友想吃内蒙古的奶皮子,一时兴起便有了“互换特产”的想法。通过私信,双方互留了邮寄地址和联系方式,之后便各自开始准备家乡特产。
周小青为这位素未谋面的四川网友准备了内蒙古的奶皮子、风干牛肉、鲜奶果酥礼包、纯牛奶做的牛奶条、手工奶疙瘩、牛奶棒、牛奶饼干、炒米等17种特产,“装了满满一箱,一共花了五六百元。”
【资料图】
二人当时并没有特意约定要寄价值多少钱的特产,都是各凭心意。周小青说,这位四川网友只给她寄来了一条腊肉和一根腊肠,对方的心意有点未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
虽说第一次与陌生人“互换特产”的经历让周小青有点失望,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在“互换特产”的路上狂奔。粗略计算,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她已经和北京、福建、上海等地的网友互换了十次家乡特产。她很享受“互换特产”的过程,“每次都像开盲盒一样。”
与周小青相似,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王鱼也有多次与陌生网友“互换特产”的经历。与周小青不同,王鱼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要与全国每个省份的网友互换一次,集齐全国特产。
● 多人寄出特产后就被拉黑 ●
今年8月中旬,张艺在某社交平台刷短视频时看到有博主称自己因“互换特产”被骗,她在该视频下评论称自己“愿意真心交换”。之后,便有一名自称是陕西泾阳县的网友赵某私信她,表示愿意与她交换,双方约定互寄特产的价值在300元到400元之间。
张艺便开始学习购买成都特产的攻略,然后到超市、零食店、特产店挑选生鲜,腊肉、香肠、脆皮肠、腊排骨等。她给赵某连续发了两次快递,分别是生鲜和特产,总共花费了几百元。对方则承诺给她邮寄擀面皮等特产。
快递寄出几天后,张艺询问赵某给她邮寄快递的单号,却发现自己被对方拉黑,“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之前博主说‘互换特产’被骗是真的。”
广东潮汕网友李欣得知张艺的遭遇和自己类似。她称,她也收到赵某的私信,达成交换意愿,便准备了牛筋丸、牛肉丸等特产,对方同样称将邮寄擀面皮。后来,自己多次询问对方快递发出情况,对方以忙为由称改天邮寄。几天后,李欣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拉黑。据了解,先后有7名网友疑似被赵某“空手套白狼”,他们便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进行交流,发现经历相似。
山东青岛网友王晓称,在自己快递发出前,赵某在私信聊天时详细介绍当地特产,言语真诚,热情友好。赵某可能看到了不少网友公开声讨在“互换特产”中被骗的行为,便主动发了货。但她给赵某寄了几百元的特产,自己却只收到对方寄的3.99元包邮的辣条和网购的擀面皮。
● 律师:互换特产时坑蒙网友或涉嫌诈骗 ●
那么,在“互换特产”时该如何“避坑”,一旦被骗又该如何维权呢?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付建律师对记者称,在“互换特产”中,双方交换虽属于个人行为,但某一方行为人对多人实施了同样的欺骗行为,且达到了“金额较大”的程度,此举可能涉嫌诈骗罪,金额达到一定标准或是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还可能涉嫌其他的刑事犯罪。
付建分析称,在“互换特产”中,若被骗标的额较小,当事人可与对方沟通,要求其履行交换约定或者赔偿损失;沟通无果,可以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或者相关监管部门投诉,要求其介入调查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投诉无果,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对方的责任,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
付建表示,在“互换特产”过程中,一方行为人存在主观恶意,收到特产后立即拉黑删除,以不法占有为目的行为在民事上可能构成欺诈,需要承担退还货物或者赔偿的法律责任。对于金额较大的,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例如上述网友若被赵某先后多次以相同手段骗取特产,且价值超过3000元属实,即可达到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受骗当事人可以一同报案,合并处理。
付律师建议,在邮寄特产前,应仔细辨别对方的账号信息,以确认彼此的身份。提前做好相关约定,例如约定好总体价格,避免双方差距过大。购买特产时可互发图片和视频,互留快递单号,作为凭据。邮寄快递后实时关注物流信息,发现被骗及时追讨。
四川雄谟律师事务所袁野律师对此建议,网友可以选择一些有信誉、经过验证的特产交换平台进行互换。邮寄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互换双方要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符合安全标准。另外,在交换特产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尽量隐藏个人住所等信息,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来源:北京晚报据央视网 极目新闻 封面新闻
流程编辑:u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