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前,中国市场一度被海外媒体称为低端药品的倾销地。那是一个缺乏创新的年代,一段令人不愿回首的记忆。
(资料图片)
但时移势易。
政策改革、资本推动,中国创新药大发展的时代序幕早已拉开。中国创新药企不断以更高、更严的评价标准要求自己,进步在持续发生。
高质量国产创新药不断涌现。今年以来,不断被海外药企看中的国产ADC,已经是国产创新药崛起的风向标。
没有人会怀疑,过去几年里,中国创新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过数年间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中国早已撕下低质量药物倾销地的标签。
这离不开每一个医药人的努力。
但整个行业依然很脆弱。未来,中国创新药这艘巨轮的前进方向,仍然握在所有医药人手中,只有每一个医药人都选择前进,巨轮才能乘风远航。
01 财富沃土
成为“财富沃土”,是国内创新生态崛起崛起的*见证。
截至2023年5月19日收盘,港股生物科技板块总市值接近5800亿港币。毋庸置疑,2018年18A开闸至今,生物科技板块是*的“造富故事”。
众多生物科技行业“CXO”们坐上风口。
XX医药、XX生物的董事长们,均是年薪千万。这在传统药企行业,是很难想象的。2022年,恒瑞医药的孙飘扬,年薪是:
126万。
在历史的进程面前,大批医药员工或许也遇到了人生中的*次康波。
在公布2022年薪酬数据的18A企业中,近50家企业的员工薪酬中位数为52万元,这已经超过99%的互联网大厂。2022年,互联网大厂中,人均薪酬超过50万元的只有腾讯。
虽然这样对比并不完全客观。18A企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人员规模较小,主要由核心研发团队组成,高薪在所难免;而大厂员工数量动辄上万,薪酬很容易被平均。
但是不管怎么说,单纯从人均薪酬来看,生物科技行业的待遇*要属中上游水平。
不管这些企业、个人,后续的发展命运究竟如何,对于国内创新药行业而言,都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正是因为上市的造富效应、水涨船高的薪酬,才源源不断吸引了在美国药企担任高管的生物科技人才们,回国、创业,为国内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换句话说,只有真正成为“财富沃土”,才意味着国内创新药生态的彻底繁荣。
创新不是用爱发电,谈钱不俗。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如此。对于创新药企来说,商业模式的闭环,是“从钱到药,再从药到钱”的循环过程,雪球越滚越大。
医药行业很神圣,但也必须要遵循商业法则。
但商业,有时候却是会吃人的。
02 人与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财富沃土”中更是如此。
在阴暗的背面,商业是没有底线的。
要求所有五十岁的大爷大妈,去理解生物科技的商业模式;要求所有刚毕业的新同学,认识到创新背后巨大风险,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从事金融民工10年以上,如今下岗送外卖的大壮说:
愿赌服输。
投资创新药公司,本身就是“赌石”,固然高风险,但也能博取高收益。
一眼望去已经没有任何想象空间,那么这家药企在资本市场,自然也就失去了被追捧的价值。
大壮说,他愿意付出一切,与所有投资者一起等待关键管线临床数据公布的那一刻:要么生,要么死。
不过,大壮又说,送外卖有人比他快可以理解。他刚刚下岗没有什么积蓄,二手的电动车载着180斤的体重有点吃力,速度自然比不过有好车的骑手。
但了解临床数据揭盲信息,还有人比他快,却让他无法接受。难道,临床数据揭盲也是:
有特权的人先走?
公司的核心信息只有少部分人拥有知情权,这意味着股价形成机制并不公允,长期来看影响很坏。
对此,大壮很是担心。
03 守住初心
过去几个月以来,投资者对18A积极性有所降低。
也可以理解,创新药公司股价一跌在跌,悲观、焦虑的情绪在整个市场弥漫开来。
但这样的情绪是可以逆转的。毕竟,资本市场呈现周期波动,因此,短暂的低迷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并不会影响太大。
在美国,生物科技行业也正是在不断的高潮与低谷的更迭中,螺旋式前进。
但那些“作弊”行为,给市场带来的负面情绪一旦超过临界点,将会陷入:
恶性循环,负向反馈,导致优质公司也出现持续下跌,最终使得整个生态恶化。
这一点,赴美上市的中概股曾经经历过。
一度,美国曾是中国上市的融资天堂。但遗憾的是,公司治理和财务透明度方面的瑕疵,是导致中概股频频遭受做空机构攻击。
2010年9月份,《巴伦周刊》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警惕中国公司借壳上市”。
在这之后,华尔街对中国公司借壳上市关注度越来越高,质疑声音越来越多,外国做空机构更是对中概股进行了一轮轮猎杀。
这也导致,即便是成绩极为突出的“好学生”,也在那轮危机中遭遇了极大的挑战。
当然,这是极端情况。总的来说,国产生物科技行业发展至今,瑕不掩瑜。
整个国内创新药行业的发展仍在加速向上。未来,依然需要国内药企们继续以海外的优秀药物为标杆,以更为严苛临床试验标准要求自己,推动创新药不断向上发展。
在通往医药强国的路上,需要每个人,守住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