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由复旦团队编写的《城市治理的范式创新: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日前发布。该书以上海“一网统管”实践为案例,揭示了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数字化治理的运行机制、“一网统管”如何实现城市治理的流程再造,以及超大城市治理向何处去等问题,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数字化治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如今在上海,前沿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潮流风起云涌——消防救援总队在106个消防站部署无人机,让无人机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传回实时火情画面;城市管理部门运用算法工具绘制客流密度波峰波谷图,为南京东路等热门景点提前配置疏导力量;携带智能感知与视频设备的“数字单兵”抵达治理事项发生地,让街镇、区、市三级平台实现对工作进展的同步感知……兼具温度与精度的数字化治理,让市民体验到“有感服务,无感管理”,这便是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魅力。
新书发布的同时,复旦大学联合上海数字治理研究院发起长三角“一网统管”研究联盟,联盟内不仅有国内高校顶尖专家学者,还有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头部科技企业。
超大城市治理是一道世界级难题。超大规模、超高密度、超高速率、高复杂性、不确定性、交互效应是超大城市与生俱来的特质。过去,学界有很多论文介绍海外的城市治理范式,但基于实证案例对整体性政府协同治理的研究,仍是一块学术空白。“数字化治理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的一种范式创新。这本新书旨在将上海城市治理的创新探索知识化、理论化,回应超大城市治理这道世界难题。”该书主编、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易寒说。
“一网统管”建设的源起,要追溯至2019年年初上海提出的“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建设愿景。2020年,为加快推进“一网统管”建设,上海成立了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并发布《上海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2021年,国内首个“实时、动态、鲜活”的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正式上线。“一网统管”已经接入全市50多个部门的198个系统、1000多个应用。2022年5月,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一网统管”建设最新决定,要求将“一网统管”和数字治理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在此背景下,《城市治理的范式创新: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熊易寒认为,尽管此书以上海这座人口千万级的超大城市为案例,但其中很多探索、经验和理念,对人口百万级的城市治理同样适用,对城市治理和数字治理研究者、实践者以及对公共事务感兴趣的市民具有参考价值。“‘一网统管’的核心功能,就是‘高效处置一件事’。”熊易寒介绍,现代城市治理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就是事与权的不匹配,事情往往不是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的分类逻辑发生。“当一件事涉及多个部门,就可能出现‘九龙治水’的问题,也就需要‘一网统管’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职能分工,让城市治理实现从部门化运作向平台化运作的转化。”他说。
想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打造一个标准化、集成化的数字底座,在此基础上,以大数据为原料,以数字化技术为发动机,驱动城市资源和要素高效运营。但此书强调,“一网统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治理,其背后还有一套治理哲学,包括整体主义的数字化治理、风险预警的数字化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化治理、基于韧性城市的数字化治理和法治导向的数字化治理。
熊易寒以常见的大客流问题应对为例指出,传统的人海战术已经力有不逮,必须在城市治理中引入大数据和高科技的力量:大客流系统每天24小时监测滨江客流量;气象部门提供精准的天气预报;交通部门对地铁交通和公交进行统一调度;属地治安派出所负责一线指挥,公安民警在现场维持秩序。各区、多部门在线上的数据共享,在线下的高效协同处置,使城市管理既有灵敏度和精细度,又有品质和温度。
“一网统管”背后的治理哲学,就是将城市视为生命体、有机体。超大城市治理不再是经验主义的,而是基于城市的生命体征,建立一套城市体征指标体系,及时发现病灶、找出病因、对症施治,致力于把影响城市生命体健康的风险隐患察觉于酝酿之中、发现在萌芽之时、化解于成灾之前。
熊易寒认为,上海城市治理的范式创新,是制度、技术、责任心、使命感和专业能力共同造就的,是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是每一个市民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创造的超大城市治理奇迹,也是数字化治理赋能百业、服务人民的创新红利。(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